【記者 廖人萱/雲林報導】
踏入超商,架子上琳琅滿目的商品皆使用塑膠袋包裝,早餐食用的三明治、飯糰,嘴饞吃的洋芋片,口渴購買飲料附贈吸管。鯨魚聯盟創辦人之一的林柏凱在12月8日的訪問中指出,這些一次性使用的塑膠用品,對海洋生物造成了嚴重的危害,減塑才能維持海洋的永續。
鯨魚聯盟是一個網路平台,由福智基金會的成員、義工、老師、學生及一般民眾組成,主要關注塑膠對大自然造成的危害,推動及宣導減少塑膠的使用。鯨魚聯盟透過演講、舉辦活動等方式將減塑的相關訊息傳遞出去,由此方式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,讓更多人看見塑膠對海洋的威脅。

一次性使用塑膠 嚴重汙染海洋
社會大眾在日常生活中製造海量的塑膠垃圾,時常因處理不當,被丟至海底;垃圾掩埋場設置在海邊,廢棄車輛停放海邊,經常因為颱風被刮到海裡。
統整各國的資料發現,每年在海洋中最常發現的垃圾為:塑膠袋、玻璃、瓶蓋、吸管、漁業浮球,甚至2011年統計出菸濾嘴的排名高居第四。塑膠製品不只汙染海洋,更傷害海洋生物。在海中漂浮的塑膠袋經常被海龜、鯨魚等視成水母誤食,信天翁常將海面上的塑膠漂浮物誤認成食物。許多死亡的海洋生物解剖後發現腸胃中塞滿各式的塑膠品,甚至在解剖的信天翁肚子中發現來自臺灣的打火機。林柏凱為演講準備的簡報當中,還出現一則鯊魚在咬寶特瓶的影片。
許多魚類將塑膠微粒當成浮游生物吞食,塑膠微粒本身會吸附毒物,魚吃塑膠微粒,而人再吃魚,環環相扣下汙染最終又回到人類本身。另外,海洋生物因為塑膠纏繞導致死亡的個案更是不勝枚舉。
林柏凱說,「現在海洋中的塑膠垃圾的含量,因為洋流的關係,已經有兩個德州大小的垃圾島匯集在太平洋中漂浮,我們必須重視減塑的議題。」


讓世界看見塑膠的威脅 鯨魚聯盟發起活動
了解塑膠對海洋造成的威脅,林柏凱以及幾位福智基金會的會員在網路上創辦鯨魚聯盟的平台,不只在平台上分享如何減塑,也開始準備與減塑相關的課程。由於成員中有學校老師,鯨魚聯盟開始到學校辦講座,從每個活動中吸收更多有環保意識的人加入,也從一開始只局限於中部地區,開始向外縣市發展。
講座的課程不只介紹塑膠造成的危害,也曾聘請聯盟外的老師教學徒動手DIY,包括蝶古巴特盆栽,也就是將廢棄的鐵鋁罐經過手工加工,化成美麗的花盆或是筆筒,環保再利用,還有將稻草編織成杯墊或製成拍打棒,取代原本的塑膠製品。
聯盟舉辦過兩次淨灘活動,邀請許多老師、學生、義工一同參加,第一次淨灘活動在今年四月,地點為雲林台西的夢幻沙灘,鄰近台塑六輕,短短一小時內撿了一點八噸的垃圾,數量非常驚人。今年五月在嘉義好美里沙灘的淨灘活動也撿了數量不少的垃圾。
今年十一月,鯨魚聯盟發起不主動提供塑膠袋的活動,他們一間間拜訪嘉義市區的店家,遊說業者響應環保,目前已經聯合279間店家願意配合。
林柏凱打算明年能從社區著手,開始在社區講課,希望能創造減塑社區,再從社區向外推廣,期盼能一步步地讓更多人加入減塑活動。


減少塑膠愛海洋 從日常生活做起
從每天起床開始,早餐一份三明治再加上一杯奶茶,用去了兩個塑膠袋加上一根吸管,買瓶水再用去一個寶特瓶。我們每個人每天為了方便用去的塑膠製品多到數不清。
林柏凱表示,其實只要養成良好的習慣,我們每個人都能當守護地球的天使,他身體力行,自備水瓶、鍋子、環保盒、餐具,省下許多不必要的塑膠製品,「而且店家通常看到我自己帶鍋子來,還會給我多一點的份量」林柏凱笑著說。「還記得有一次我去阿里山,什麼東西都準備了,結果卻忘記把東西帶下車。於是我買了一杯飲料,把它喝完後,我拿那個塑膠杯裝了我接下來吃的每一份東西。並不是說一定不能用塑膠,只是要減少使用。」
林柏凱以身作則,在每次講課的同時都會向學員分享自己的經驗,他不奢望在台下的每一個學生都能百分之百做到,但只要有一、兩位願意實行,他就心滿意足。他說,環保從日常做起,改變生活習慣,自備購物袋減少使用塑膠的量,對海洋就是最好的回饋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