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 郭鈺琪/台中報道】在「好,的」,所有的產品都出自台灣的小農與手工藝者。一家華美街上看似普通的雜貨店 ,凝聚著店主黃奕杰美好的心願,讓大家看到台灣的本土好物,讓優質小農與創作者被更多人認識。學設計出身的黃奕杰運用自己的專長幫小農設計包裝,走訪台灣各地挖掘美好的人事物,還在大學教書的他平時經常奔波台南與台中兩地,雖然很辛苦,但每次聽到客人感歎:「這裡都是台灣產的東西啊!」黃奕杰就會覺得特別自豪,這也是一直支持他努力下去的動力。

從社區改造運動中反思
當黃奕杰還在念研究所時,經常跟著老師參加社造運動,幫助社區設計產品,改善環境。但他慢慢發現,這樣短期的社造不能從根本上幫到在地生產者。在幫玉山一個社區開發文創商品時,甚至有居民對黃奕杰說:「你們走吧,不要再來打擾我們了。」一開始只是覺得他們難搞,經過一兩次后才發現好像真的打擾了他們的生活。黃奕杰說,許多社造都是拿著政府給的錢強制進入一個社區,當錢花完之後就離開了,可能只是幫他們開發一個品牌,但不去進行維護經營,十分可惜。「我希望的是不用依靠政府的錢,社區或生產者本身能夠用自己的力量,做自己想做的事。」曾經跟老師去阿里山做生態規劃,因為經費用完就要離開,老師對黃奕杰說:「如果想再幫助他們就自己去。」他也開始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永續地幫助社區的居民。
黃奕杰認為,無論是小農生產者還是手工藝者,他們最大的困難是,有好的東西卻沒有人看見,賣不出去。「沒地方賣,我就開一個地方賣這個東西。」這是黃奕杰開店最初的想法,希望能夠藉由自己的平台,讓台灣本地的好農物、好手藝被更多人看見。但這又不僅僅是一個販售平台,而是黃奕杰與創作者共同開發、培育一個品牌,與他們長期地合作,「以前參加社造只是單純地做產品設計,現在從產品的發想到包裝的設計,再到通路的販售我們都可以掌控。」
「好,的」與屏東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合作,選用原住民的傳統作物紅藜加上精美的包裝設計,成立了「小豐日」穀物品牌,幫南投幫無毒耕種香菇的小農開發設計了「好,的菇」香菇品牌。合作成立的品牌會在小農生產地販售,也在「好的」店內擺貨,黃奕杰還會在「好的」網站與臉書上同步做行銷。

只與「性格」相契的生產者合作
「好,的」裡的物件都是黃奕杰親自與生產者見過面,自己試用後才擺放出來,他覺得跟生產者親自見面是對生產者的尊重,也只能通過詳細的聊天才知道適不適合。「好,的」的面積不大,但物件種類豐富,包括陶瓷、木作、飾品、文具、農產品、身體洗護用品等在內共有24個品牌,其中有小有名氣的品牌,也有不少素人品牌。在黃奕杰看來,挑選的標準是必須產自台灣,能用在生活裡,不要有太華麗的裝飾,最重要的是作者的「性格」要與「好,的」相契。不少手工藝者與黃奕杰初次接觸時,首先考慮的是能賺到多少錢,而黃奕杰認為「作者的理念首先要與我們相同,即使我們還不是很有名也不希望與這麼功利的人一起工作。」

與生產者彼此合適是黃奕杰認為十分重要的一點,有一些小農更願意與大廠商合作而拒絕了「好,的」,對此他也不見怪,「可能每個小農對自己的期許不一樣,我希望能用自己的設計專長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就好。」對黃奕杰來說,設計是習以為常的事情,但每次幫小農的產品做了一個包裝,整個社區或族人都會因此而十分高興,「他們會對品牌有一種歸屬感,也更加努力地去做這件事。」
黃奕杰曾去到苗栗苑裡,看到許多蘭草婆婆(當地從事蘭草編織的年長婦女)用雙手,經過「曬」、「剝」、「析」、「槌」、「揉」幾道複雜工序,認真辛苦地慢慢將堅韌的蘭草變成精緻細膩的工藝品,黃奕杰感歎這樣古老美好的手藝因為耗時長、生產不易已逐漸被時代遺忘。在他看來,蘭草婆婆們編織出的不僅是包包,還有對這片土地世代的情感與記憶,「台灣能有人在一直做這些工藝已經很可貴了。」「好,的」幫他們賣蘭草手工作品,也是希望這樣好的作品與心意能被看見,並且能夠支持蘭草婆婆們繼續做下去。
